返回首页

关于日本古代武器--长弓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3-03-17 10:09   点击:184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日本古代武器--长弓

好处:射程长,有效射程达300米;坏处:长弓太大,不利于骑兵使用,骑兵武器适合短小、轻便的武器。并且长弓的操作技术较难,不易掌握。

日本人认为弓愈长,射程愈远,威力愈大,所以传统长弓长逾两米,但日本人个子矮,握在长弓的三分之一处最合适。所以,日本长弓的上弧部份共占了全弓长度的三分之二,换言之和弓的制式是「上长下短」,其规格及长度亦可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弓。由于上下并不对称,射手手握在弓的中部以下最远可到三分之一处,弓体以握弓处为分界,上弱下强。另有一说,指日本长弓在拉满弦的状态,其实符合了黄金分割的完美比例,因此日本人认为自己的长弓的构造在众多弓种之中拥有最美丽的弓型。

二、关于日本面具

具是一种泛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的自画像,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缩影。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是一个面具大国,其繁多的品种和优秀的制作技巧,世界早有公认。这些年我一直从事面具艺术研究,多次应邀赴日本访间,有机会对日本的面具进行实地考察。 日本人对面具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无论是在书店、图书馆,还是博物馆、神社,到处都可看到令人惊叹不已的面具书籍和面具实物。从考古资料来看,日本早在绳文时代(约公元前1600年),就有贝壳和泥土制作的面具,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种中,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有许多面具的原形均来自中国,著名的日本皇室珍品“兰陵王”面具,就出自中国乐舞《兰陵王》。相传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面貌秀美,类若女人,他嫌自己貌不威武,不足威敌,所以打仗时佩戴面具。《教坊记》云:“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遣使来华,遣唐使中的伎乐师大量引进大唐乐舞,乐舞《兰陵王》被遣唐舞生带回日本后备受宠爱,天皇庆祝皇太后四十大寿于清凉殿大摆酒宴,时年八岁的贞数亲王亲自习舞《兰陵王》,可见《兰陵王》乐舞在日本十分流行。

日本的面具大致可分为伎乐面、舞乐面、行道面、追傩面和能乐面。 伎乐又称“吴乐”,是南北朝时我国吴地流行的民间乐舞,于推古天皇二十年(公元612年),由僧人味摩之传入日本,通常在佛法会上表演。在鉴真和尚弘法的奈良东大寺,每年佛诞节和盂兰盆节都要举行伎乐会。东大寺正仓院是日本有名的国宝珍藏地,内有“吴女”面具,系吴国公主,其造型面庞丰腴,头梳双髻,一副大唐女子的富贵之态,是典型的唐代少女装扮。而中国这种造型面具在民间枚不胜举,江西萍乡傩面“梅香”,似“长安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夭邪”。 舞乐实为唐代歌舞杂戏,唐时称“燕乐”或“宴乐”,用于朝廷宴会。公元686-697年传入日本,主要用于表现贵族生活,其表演典雅、贵族化,艺术性很强,分有左舞和右舞。左舞为唐乐、天竺乐和林邑乐,有《兰陵王》、《拨头》、《采桑老》、《苏莫者》、《秦王破阵乐》等舞目。右舞为高丽乐和渤海乐,有《纳曾利》、《新乌苏》等。正巧一月二十二日东京浅草公堂公演《宫中雅乐》,我慕名前往观摩,其舞台布阵大有唐代“坐部伎”和“立部伎”遗风,丝弦鼓笛一坐一立分置两边。《苏莫者》也实为唐时风行于长安的泼寒胡戏《苏摩遮》,舞者佩戴面具,身着蓑衣,手中执桴,举手投足仍有中国传统戏曲遗韵。面具造型也是典型的中国猿猴相。

三、二战时日本签订投降书的意义??

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

四、如图,这是日军的哪种军服?

日本的98式,南方军军服

但军帽是昭和五年式军帽,也就是大盖帽

这种组合方式实际上不符合着装规定,按照规定,应佩头盔式的凉帽或者战斗帽

这种组合是有的军官表示自己是老资格,而特意这么穿的

这个就是昭和5年式的军帽

五、非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断裂地形广泛发育,褶皱分布在高原边

缘地区,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

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