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2-01-08 09:25   点击:185  编辑:江信   手机版

一、中国冶金地质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系统勘查单位共有68个(含三级单位),年末职工人数11688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145人。其中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5492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61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中,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和辅助工种近1700人。地质勘查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地学专业人数为244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08人;地质勘查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51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29人;地质勘查业中级技术人员1197人,比2005年末增加了40人。2006年职工人均年收入为21431元,比2005年增加了2624元,提高了14%;离退休职工为17529人,年人均离退休费14678元,比2005年减少了157人,年人均离退休费增加了1218元,提高了9%。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直属的8个局院共有9个地质勘查院,加上总局控股的1个矿业公司,共具有甲级勘查资质29个,乙级30个,丙级27个。另外,各局所属的矿业公司、地质队也具有勘查资质。

二、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状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末总资产211962.28万元,其中生产性设备67586.00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0494.13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3420.08万元。生产性资产占总资产的31.89%,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占生产性资产的30.32%,专用仪器设备的平均成新率65.48%。与2005年末对应指标比较见表1。

从表1看,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1723.29万元;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增加741.47万元,仅占新增资产(9684.86万元)的7.66%;2006年末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平均成新率较上年降低2.54个百分点。

表1 资产负债对比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2006年度实现总收入93858.28万元,总支出82529.02万元。与2005年度相应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收入支出构成及对比表

从表2看,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出台,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增加,特别是中央专项拨款,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594万元,增长比率为69.85%。同时随着地质勘查行业的回暖,其延伸产业的收入增长较快,工程勘察施工收入增加额较大(2390.75万元),矿业权转让的收入增幅较大(190.56%)。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6年共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资源补偿费、中央财政补助、危机矿山等国家各类地质勘查项目67个(其中矿产勘查项目55个),完成国家各类勘查经费近1.5亿元。其中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1个,下设8个工作项目,总费用800万元。2006年共实施钻探245330米,坑探13126米,浅井3297米,槽探143368立方米。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所属局院共取得地方财政地质项目资金1208万元。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事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包括大中型矿山生产勘探、深部找矿等社会地质勘查、地灾评估与治理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评价、治理施工方面成效显著。

(四)勘查工作区域及勘查成果

国内矿产勘查项目主要分布在阿勒泰铁金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天山铁铜多金属矿成矿带、大兴安岭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冀东铁矿成矿带、胶东金矿成矿带、吕梁铜矿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闽中金多金属矿成矿带、南岭成矿带、桂西南锰矿成矿带、三江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等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上。国外项目主要分布在蒙古、马来西亚、加蓬、秘鲁等国。勘查的矿种主要为:铁、锰、铜、铅锌、金、煤等。

通过2006年的矿产勘查工作,共探获333+334类资源量铁矿7170万吨,锰矿5367万吨,铜70万吨,铅锌76万吨,金57吨,银885吨,煤矿15000万吨,新发现矿产地31处。一批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果。

(五)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业开发取得新进展。新疆托库孜巴依金矿投产试车,中南局、山东局、二局参股矿山获得了较好收益。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实现工程勘察施工收入11424.59万元。本年投入固定资产1753.09万元,本年新签合同金额21071.78万元,新开在建工程986个。

(七)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2006年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其他产业收入6387.43万元,主要为商贸服务、物业开发收入。

三、中国冶金地质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回顾中国冶金地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尤其是总结“十五”后三年以来,推动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必胜信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驾驭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本领,在取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宝贵的改革发展经验,这就是:

(1)坚持把更新思想观念、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取向;

(2)坚持把推进事企分离和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

(3)坚持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4)坚持把加强管理,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制度保障;

(5)坚持把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是中国冶金地质3万余名职工共同努力、大胆探索智慧的结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将对中国冶金地质未来改革与发展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冶金地质“十一五”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设想

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突破“资源短缺、技术滞后、事企交织、管理粗放”等发展瓶颈,必须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个“牛鼻子”,为实现经济协调持续超常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源泉。

(一)深化改革的三项工程

1.推进事企分离

完善事企分离体制,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事企体制平稳转换,保持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更是一项事关中国冶金地质发展全局十分艰巨的改革任务。在总结“十五”地质队层面上推进事企分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总局和局院在事企分离上的基本职责,完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该稳定的稳定好,该发展的发展好”。总局作为集团化发展的管理中心、决策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承担国家商业性矿产地质勘查任务,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协调控股公司和局院级区域性集团公司的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局院一方面要充分用好事业单位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在事企两种体制分开的基础上,按“大企业、小事业”的格局推进分离。

2.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变革单一产权关系,激活存量资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十一五”期间,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在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条件相对成熟的黑旋风锯业公司要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上市步伐,力争用2~3年的时间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完成二次创业;二是在工勘等充分市场竞争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和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三是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地矿业领域,要抢抓机遇,加快矿权流转,具备条件的矿权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总局、局院投入为主,地质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投入为辅,收益风险共担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引进社会资本,走联合勘查开发的路子;四是基地管理的小厂点,要彻底放开搞活,可实行职工持股经营或在自愿的前提下,按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在置换职工身份的同时,出售给职工。

产权制度改革,是政策性极强、牵动面极广的改革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认真履行程序,自觉接受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要坚持有利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市场竞争主体的原则,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运行模式;要以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各层面职工自觉投身改革的积极性。

3.打造市场竞争主体

事企分离目的在于为打造市场竞争主体铺平道路,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市场竞争主体的活力。要在发挥优势、找准定位的前提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策略,在总局和局院两个层面上分别构建重点企业和区域性集团公司。总局重点培育专业性强、技术领先、人员精干、制度先进为特征的重点企业,使之逐步成为产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力雄厚的产业核心企业。局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市场,重点构建市场地域性鲜明的骨干企业,并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调整归并、资源整合优化,打造竞争优势明显、管理扁平高效、品牌效应优良的区域性集团公司。市场主体是适应市场的产物,打造市场竞争主体,要以产权关联为纽带,以做优、做大、做强为目标,符合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经得起市场的严酷考验,做到循序渐进,扶优扶强,优胜劣汰。

三大改革工程,核心在产权制度改革,前提是事企分离体制建立,目的是打造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要正确处理事业体制和企业体制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总局构建专业化重点企业与局院发展区域性多元化集团公司或区域性专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确保改革任务整体协调、有序高效地推进。

(二)加快发展的三大任务

1.突出加强矿产地质勘查

地质勘查作为中国冶金地质第一主业中的重中之重,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提高资源保障力的神圣使命。高起点,大手笔,充分发挥中国冶金地质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最大限度地占有矿产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强化中国冶金地质的经济基础,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是“十一五”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一要进一步调整地质工作布局,突出加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的地质勘查工作。针对经济建设紧缺的铁、锰、铜、铝土矿、铅锌、镍、钨、锡、金等大宗支柱性矿产,重点在大兴安岭、阿尔泰、东西天山、雅鲁藏布江、中蒙边境、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大、中比例尺的矿产勘查和区带物化探工作,广泛获取有效找矿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评价、成矿预测、选区选点,择优开展勘查工作,力争取得地质找矿新突破。同时根据地质找矿战略西移的实际,适时建立西部地质工作协调机构。二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地勘投入产出回报机制和风险投资主体。高风险、大投入是地勘工作的产业属性。加快矿产资源快速评价步伐,获得有价值的矿权,必须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一方面,总局和各局院要适时培育好地矿风险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有限的地勘事业费的作用,按市场方式,投向有望矿区,形成投入、回报、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联合勘查,引入实力雄厚的中外公司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既可化解地勘投资风险,也可加快勘查步伐,实现矿权增值,走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三要突出加强列入国家计划的资源枯竭矿山地质工作,全面推进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以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为切入点,积极承揽矿山生产勘探,以技术进步为先导,探边摸底及寻找新的原料基地,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四要针对地质找矿难度加大的客观实际,提高地质科技创新水平,总局拟在适当时候,组建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增强地勘业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院的核心任务是为总局地质找矿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为市场主体在重点成矿区带,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有偿技术智力支持。五要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建设项目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脆弱区,开展包括环境地质评价、地质灾害治理、水文地质评价、工程地质评价等,不断拓展地勘业的经营领域和产业链。六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缅甸、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睦邻友好国家为重点,以铁、锰、铬、铜、金等矿种为主,以融资或合资组建公司的方式,开展周边国家重点成矿区带的调查与评价,选择合适矿区进行勘查开发。

2.规模发展地质技术服务业

发展以工勘、地理信息为主体的地质技术服务业,是中国冶金地质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优势服务功能的要求,也是稳定队伍、发展主业的客观要求。工勘重点是打造中基发展、山东正元建设、中南勘基、中冶地勘、山西冶金岩土等资质较高、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做强做实,形成一批在国内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切实加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核心技术研究,全方位引进、吸收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注重加强地下空间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密切关注国家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治理、水工环工程建设及特殊工程领域的有关市场和技术服务,以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技术、装备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不断壮大规模和提高效益;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的施工企业,要由生产组织型逐步转向经营管理咨询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营效能,深入研究工艺、工序体现在价值链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方式,以实现做规模、提效益的目的。地理信息业要重点打造山东正元、武汉科岛、河北天元等,以“3S”技术,努力培育各自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矿产资源勘查、通信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找准服务领域,将技术服务做精做优;要构建研发和应用两级平台,以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为目标,加大应用软件和技术开发的力度,通过合作、提炼和创新,使地理信息产业的技术和服务跃居国内领先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产权为纽带、利益为杠杆,联合打造高端技术研发支持平台,下决心改造和提升现有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坚决扭转高端技术低端操作的被动局面。

3.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超硬材料生产和机械装备制造既是支撑中国冶金地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业之一,也是颇具比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一是着力加强黑旋风投资公司平台的功能与建设,推进制造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延伸产业发展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完善黑旋风科技园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展开二期建设,增强制造业的市场扩张能力和产业吸附能力。三是黑旋风锯业公司,要继续向亚洲最大、国际一流企业战略目标迈进,进一步完善市场拓展战略,调整市场布局,规范市场运作,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扩大激光锯片、框架锯、超大型锯片和复合锯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机械公司要以世界先进机械制造业为目标,选择高附加值的产品,建立完善CAD系统、机械加工系统和销售系统,加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五是中印合资晶日公司要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继续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按“精干单晶,壮大工具,稳定材料”的发展思路,实现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继续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使金刚石合成和金刚石工具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和产品结构、企业发展战略。六是黑旋风、晶日两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机制,规范策划行为,加速成为中国冶金地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品牌知名的工业企业。

中国冶金地质初具规模的地质技术服务和超硬材料生产及机械装备制造,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的产物。这些产业的形成,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专业技术优势;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牢牢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我们要站在宏观经济整体的高度,以国际化视野,研究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要从各局院、各重点企业的具体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产业发展间的关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主业突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闲置地物、地产的利用和开发,使之成为中国冶金地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政策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继续实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地方政府在已增加属地化地勘单位执行地方政策投入的基础上,正在抓紧落实《决定》精神,加大措施落实上述规定。按《决定》要求,作为中央管理的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应比照上述规定执行,目前,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制定落实《决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希望能与属地化地勘单位一样执行国务院的上述规定,也希望国土资源部予以关注、反映和支持。

(二)地质勘查能力建设问题

一是地质找矿难度加大,必须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装备,现有的技术和装备远不能满足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急需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地质勘查效果,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地勘单位地质勘查能力建设,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资金投入,改善装备水平,增强地质勘查能力。

二是由于地勘单位成立时间长,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在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部分基地仍处偏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改善。为此,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2003年12月13日向国资委、财政部报送的《关于执行国办发〔2003〕76号文等有关情况汇报》材料中,提出了对远离城镇、职工生活和工作相当困难、严重影响稳定和发展的14个野外地质队基地实施搬迁改造。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也专门提出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快步伐。

三是产业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有限的资源分散在非常雷同的产业,小而散,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缺乏长期发展战略和市场战略。风险防范和管理方面还比较薄弱,资产负债率高位运行,半数以上的单位负债率超过60%,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地勘单位资本金问题

资本金不足是地勘单位的共性问题,地勘单位转企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国家多年没有对地勘单位进行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改制很难实现。建议考虑采取政策优惠方式,予以解决地勘单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将地勘单位转让矿业权的收入全额转增资本金;二是对地勘单位经营收入实行减免税政策,将减免税金全额转作资本金;三是国家投入资金形成的矿业权,免交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将免交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全额转增资本金;四是允许地勘单位占用的划拨土地无偿变性并进行商业开发。运用多种方式为地勘查单位积累资本金,创造条件实现改制。

(四)中央和地方地勘单位待遇差距继续加大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针对地勘单位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补贴,同处一地的中央地勘单位一直未能享受,中央和地方同样性质单位职工待遇差距逐年拉大,离退休职工屡有上访。2006年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了国家对地质勘查单位的重视和关怀,但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但没有考虑原有差距,反而对地质勘查单位在职职工增资费用只安排70%,其余30%由单位自行解决,这更拉大了与地方地勘单位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分配不公平程度,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五)地勘单位矿业权的权益没有保障的问题

管理矿业权的政府部门经常政企不分。政府审批权限过大,造成一级市场活跃,二级市场不发育。各级政府热衷于用行政权力运作矿权并出资设立项目控制矿业权。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矿业权市场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比例还很大,远没有形成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格局。由于多级审批、层层设障,加上勘查登记操作不规范,造成地勘单位勘查成本加大,矿业权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勘查登记和办理矿权延续等环节受隶属关系的影响,矿权管理部门对中央地勘单位和属地化管理地勘单位分别对待,使中央地勘单位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中央地勘单位的地质勘查工作受此制约并逐渐被边缘化。建议尽快修订矿产资源法和相关的配套法规,明确国有地勘单位作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载体;政府部门从矿业权市场中退出,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矿权交易平台;确保勘查单位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获取风险勘查的最大利益。

(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我们虽然抓住了市场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使长期以来积累的先进生产力得到一定释放。但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冶金地质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矛盾更加突出和尖锐。在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目前还没有跳出地勘单位的圈子,仍然是以事业的理念管理企业,以行政的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经济总量规模不大,经营资产存量少,底子薄,负担重,且发展不平衡;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匮乏,产业科技带头人短缺等是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已改制的企业,改制不彻底,治理不规范,企业责权利不清晰,活力不强,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也是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方面。这些将通过持之不懈地推进改革逐步深化。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目前虽然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作为中央管理的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我们将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全社会对地质勘查工作需要并积极寻找国家急需矿物资源,争取矿产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找矿突破,在推进地勘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勘体制改革以及在拓宽地质勘查工作领域并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将逐步增强自身能力建设,努力营造各种条件和环境并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总局地质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