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2-04-25 02:17   点击:279  编辑:韦军   手机版

面对煤矿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人们所持的态度和观点也不尽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受科学技术水平和价值取向差异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观点就是:煤矿山的采掘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的损害,生产规模越大,需要付出的环境代价就越大。当这一观点被普遍接受的情况下,矛盾也就产生了。煤炭经营者在提高原煤产量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这一思想驱动下,不会重视环境破坏;相反,作为非煤业生产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房屋的稳定安全、水源的保证和农田的正常生产,面对环境的恶化反应强烈,他们要求政府对煤炭生产施加更大限制,治理已破坏的环境。由于矛盾无法化解,煤矿山环境则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怪圈,生态环境则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煤炭生产在种种限制下,难以快速增长。大量的实践表明,价值取向的矛盾,是缺乏对煤矿山生态环境系统内在各要素关联性认识的结果,也是实现煤炭生产和环境和谐发展在认识上的主要障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采煤过程是两种产品的生产活动。一种产品是指有利用价值且可作为商品的物质―――煤炭;另一种就是普遍被视为废弃物的物质,如废土石、疏排的矿坑废水、废气等。这些废弃物在这里之所以称产品是因为它们同样是物化劳动的产物,是付出了人力、资金被输运到地表的物质,只不过在现有条件下(科技手段或资金的限制)还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商品交换而已。除上述两种产品外,采煤活动还可视为一种工程―――输送岩土、制造地面变形、占用土地的负价值效应工程,它们也是投入-产出的一种结果。

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总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一原则出发,不难看出目前煤矿山人为活动方式不是以社会、经济、环境总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是单纯追求原煤产量的效益最大化,据此,废弃物的生产理念、处理过程和配套手段仅仅是为原煤生产服务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投入的人力、资金换来的是环境的负效益,在社会总价值体系中属于一种负贡献,通俗地讲,就是“花钱办坏事”。这种传统的生产理念显然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当代要求相背离。因此,改变煤矿山现有的经济核算方式,将废弃物的生产纳入社会总效益核算之中,将原先用于生产负效应的资金用于减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无害化处理上,将是解决煤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则须对现行的原煤生产包括地下井巷的设计、采掘、储运、处理等各个技术环节进行重大调整和改造,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也必须加快步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