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宋词欣赏 苏轼和辛弃疾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3-02-01 13:57   点击:282  编辑:admin   手机版

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在词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词人。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另一位对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主要表现在他的“以诗为词”的新理念的提出,在当时词坛掀起大波,具体的关于“以诗为词”已经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论文中已经作了具体的阐述。另外苏在词的方面农村词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响还是很广远的。 说到辛弃疾,却是位爱国情怀澎湃的词人,为当时的抗金而辗转反侧,到处奔波。但是后来他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于是期间作了很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词。现在,我就他们在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上作个分析比较。从他们的农村词代表作上逐个分析。

农村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苏轼是宋代第一个有意识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而过去治苏词者极少论及。苏的农村词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对农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写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是苏轼农村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轼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他无论是得意官场,还是被贬远处,都深切关怀着下层劳动人民。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浣溪沙》最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最后一篇: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徐太守带了酒携了歌妓,借赏雪来慰藉苏轼。苏轼理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他在“翠袖倚风萦柳带,绛唇得酒烂樱珠”面前,却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镊霜须”。他在想什么呢?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用诉离肠,痛饮从来别有肠”(《南乡子•和杨元素》),看来此时的苏轼是“别有肠”了,我们只有分析原词才能知晓原因。原来苏轼是对农民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关怀,这同历史上那些以劝农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在善于在词中塑造有血有肉的各种农村人物形象,描绘了农村繁忙的生活。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徐州填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是最为人称道的一篇。还有《浣纱溪》第一首描绘了一幅农村美丽宁静的画面:水中的鱼,天上的鸟,怡然自乐的采桑姑、黄童、白叟,不惊自去的麋鹿,不呼自来的猿猱,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第二首描写了农村妇女争睹使君风采和麦收后农村赛神宴饮的欢快场面。第三首写农民忙于煮茧及询问老农农作物生长的情况。第四首最为有名:枣花簌簌飘落,纺车机声轰隆,在赖洋洋的太阳下,困酣乏力口渴难耐的太守,轻轻地叩门讨水喝。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古朴的农村风情画啊!第五首叙述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愿望作结。“使君元是此中人”,作者惊喜地发现自己本来就属于庄稼人。

无限清新幽美的农村春景,竟使作者有“疑非尘世”之感,表明了苏轼对山光水色、田园美景的流连,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农村的人民是如此淳朴真诚,农村的景物是如此清新幽美,这自然会引发贬居江湖的词人产生了了之心,萌生归去之意。

可以说,苏轼农村词不仅从一个侧面比较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想经历,而且开拓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为后来词人如辛弃疾创作农村词开了先河。

下面我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下浅析。辛弃疾一生写词很多,其中农村词为14首,在整个辛词创作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宋代七百多位词人中无一人可比拟的。

辛弃疾写农民,是带着感情去写的,带着羡慕和赞赏去写的。在劳动中去刻划他们,在乡村诗意画面里去塑造他们。这些农民的形象真切、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 值得一看的还有《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

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

这首小令十分俏皮活泼。词人写了几个农村姑娘,一路嘻嘻哈哈,慢悠悠地沽酒回来,却被树上鸟儿“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的叫声所惊悟。才发觉出来很久了,得赶紧回去,因为家里人还等着喝呢!下片更是妙趣横生:词人自己喝醉酒了,想着该回家去,却连自己的家在哪都忘了,反而去问别人。“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简单两句答对,本极平淡,却写出了乡民的淳朴厚道,亲睦友好。全词通俗平易,明白如话,而又含蓄幽默,耐人寻味。

辛弃疾的农村词写人与写景其实是揉合在一起的。他写农民群象的词都写了农村风光,并且都是些如诗如画的山水美景,正是这种美景才衬托了人物形象美、情性美。这里所探讨的农村风光词是就其偏重方面而言的。辛弃疾用重笔浓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清朗秀丽、幽雅恬静的农村夜景、农村雨景、农村丰收之景,更是一幅幅令人一洗尘杂、心驰神往之景。

通过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上比较,我这么觉得: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的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辛弃疾则更加自觉的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贯注了对国家的热枕,这个在词史上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因为国家的动乱,于是在恬静的农村词上更是倾满了感情,同时表现了对安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苏轼和辛弃疾,词坛永远不朽的丰碑,后世永远傲世的高峰。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摸鱼儿

【题解】

见《稼轩长短句》。词题《花C词选》作“暮春”,《草堂诗余》作“春晚”。作者自题曰:“淳熙乙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此词为淳熙六年(1179)暮春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往湖南时所作。

【原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地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