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井盐就是从井里挖出的盐?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3-01-30 19:23   点击:22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井盐就是从井里挖出的盐?

知识点:黑卤是一种黑色的溶液,黄卤则呈褐色,黑卤中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离子,按一定比例混合这两种卤液,不仅可以消除毒性,还能制出色泽白,味道也好的盐。这就是井盐的制作方法。

我们知道,从古至今,盐都是由政府垄断经营的,虽然盐的价格并不贵,但是作为人的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很大,因此,属于暴利行业。在古代,有专门的盐官管理盐业。食盐专卖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管仲曾向齐桓公提出“官山海”,即专营山海资源,主要对盐实行国营,利出一孔。管仲粗算,仅此一项,一年齐国可收入6000万钱。

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临海而居的人们通过煮海取得盐,近盐湖的人们晒湖得盐,而身处内陆的人们,没有地利,只得靠着双手凿井取卤,煎制提炼成盐,这样制得的盐被称为井盐。井盐主要产于我国西南的古代巴蜀地区,该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埋藏着丰富盐矿,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盐卤,最终造就了自然的盐泉,由于颜色与普通泉水不同,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来开发资源。根据晋代的《华阳国志・蜀志》中的“李冰为蜀守,...穿广都盐井,...”推算,在公元前255到251年间,人们就已懂得系统地开凿盐井、炼制井盐。

生产井盐包括凿井、采卤、制盐等步骤,其中,钻井技术在井盐生产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开凿好盐井后,通过输卤竹管汲取卤水,即浓度不同的盐水溶液,随后将卤水运送至煮盐、煎盐处,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制得可供食用的盐。炼制井盐的卤水分黑卤和黄卤两种,顾名思义,黑卤是一种黑色的溶液,黄卤则呈褐色,黑卤中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离子,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而黄卤则含大量的钡离子,有毒且味道发苦,估计看到这里,大家不免质疑,这两种毒物炼制出的井盐,能食用吗?

经过实践摸索,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发现,按一定比例混合这两种卤液,不仅可以消除毒性,还能制出色泽白,味道也好的盐。可谓一箭双雕。其实,从化学角度很容易理解:Ba2++SO42-=BaSO4↓

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这两种有害物质混合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将其过滤掉即可。古时,人们为了缩短煮盐时间,提高效率,会往熬制的盐卤中加入渣盐,名为“母子渣”,即已结晶的成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这种古老的井盐生产方式渐渐淡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电动取卤、真空制卤。

作者:张连敏

审核:李继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盐是由谁发现的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文献 盐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

当中国古人从肉食为主转向谷食为主的时候,吃盐的需求就发生了,因为动物血肉里面包含有足够人体所需的盐分,而谷物本身不包含盐分。

在长达几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狩猎为生,身体早已适应了肉食带来的微量元素组合。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2300 BC前后,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中国古人才发展出五谷农业并开始以谷食为主的生活,这样,以食盐为基本调味品的饮食改变了原先适应已久的微量元素组合,直接导致了与吃盐有关的新型疾病的产生。

为了治疗吃盐引起的新型疾病,针灸术就应运而生了。

古代中国人称自然盐为“卤”,卤水经人力加工后变成的固体结晶,才称之为“盐”。

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

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动物行为而发现了盐的存在。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最晚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不过,文献记载的“煮海为盐”的时代,是在神农时代(2370 BC-2338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

《说文》:“宿沙氏煮海为盐。”这个时代比较晚。

为什么要在距今4300年左右的时候才想起来要煮海为盐呢?那是因为到了伏羲时代(2400 BC-2370 BC),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今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没有足够的禽兽为人们提供肉食来源了,而动物的血和肉里面含有足够人体所需要的盐分。

即如果采取肉食为主、蔬果和谷食为辅的生活方式,那么人们本来是不需要吃盐的。

因此,伏羲时代成为鲁西豫东地区从肉食为主向谷食为主转变的时代。

而谷物没有像肉类那样含有盐分,所以就产生了吃盐的独特需求,这样就出现了宿沙氏这样的专业煮盐的部族。

文献记载宿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化于神农氏。

这与神农教人种五谷的记载是一致的,即谷食和吃盐是同时发生的。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

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

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

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我们虽然不能从考古学上证明炎黄涿鹿之战实质上是食盐争夺战,但蚩尤与山西解县盐池的关系传说与神农和宿沙氏的关系传说是完全一致的,即神农、黄帝、蚩尤的时代,就是中国鲁西豫东地区从肉食为主转向谷食为主的时代。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

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

所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份NaCIQH,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颜色。

盐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官・盐人》,“形盐”用以供宾客。

又说:“王之膳羞,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

这里所说的“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物”。

“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有关盐神的传说,四川盐源县的纳西族,供奉“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是她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后来在此开凿了盐井。

古巴蛮有酋长廪君与盐神斗智、最后在“鱼盐之地”定居的神话故事。

这说明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对自然盐的占有。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这是对湖盐生成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

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池),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体状的盐。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中条山北麓一带),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历史上称为“解盐”、“潞盐”或“河东盐”。

关于“解池”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句。

据晋人郭璞释云:盐贩之泽,“即盐池也”。

现在中国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盐湖。

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的《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

就是说池盐不需煮制,自然可成。

“解池”地处黄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会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煮制海盐当在天然盐被发现和食用之后。

因为煮盐是一种进步的制作工艺,必须具备一定的煮制用的器具,比如像汉代煮盐用的“牢盆”之类的器具。

面这类器具用什么材料制作,如何煮制等一系列问题均无从考证。

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

这一点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应是共同的。

四川云安,这里煮盐的历史很长

井盐出现较晚,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今四川省)。

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始凿盐井。

史载: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是有关中国古代开凿盐井的最早记载。

岩盐系由开采的盐矿经炼制而成,多集中在中国西北和西南高地势山脉区域,如新疆、西茂、云南境内。

岩盐的制作,始于何代,史籍无载。

岩盐制作方法,据《水经注?江水》载:“朐忍县(今四川省云阳县)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

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者之,水竭成盐。”由此可知岩盐是通过煮制获取的。

土盐即“碱盐”,为盐碱地所产,味苦质劣,在盐家族中处于末位,只是作为食用盐的替代品。

土盐制作始于何时,亦不可考。

其制作方法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汶山地有咸土,煮以为盐,麋羊牛马食之皆肥。”可见土盐亦经煮制获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下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