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岩石,细粒岩屑杂砂岩描述

来源:www.dbkyw.com   时间:2023-04-03 15:39   点击:3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岩石,细粒岩屑杂砂岩描述

细粒岩屑杂砂岩主要是由石英、岩屑和长石构成。为岩屑占碎屑总量的25%以上,长石<10%,石英<75%。粘土含量较多。化学胶结物多为硅质和碳酸盐质。碎屑粒度细,颗粒直径在0.05-2mm,多棱角状,分选性差,以灰色、灰绿色者常见。

扩展资料:

细粒岩屑杂砂岩的成因通常与一些大的、短暂的水动力流有关系,其搬运距离一般较近。常在山前冲积扇、山间盆地及河流相沉积中产出。主要分布于强烈隆起的山前凹陷区内。

对人体无放射性伤害。防潮、防滑、吸音、吸光、无味、无辐射、不褪色、冬暖夏凉、温馨典雅;与木材相比,不开裂、不变形、不腐烂、不褪色。能够与木作装修有机的连接,背景造型的空间发挥更完善,克服了石材传统安装繁琐和减少安装成本。

二、长石砂岩的一般特征和成因意义 间述

长石砂岩的特征如其名称,其内所含长石含量较多,长石含量大于50%,石英+岩屑小于50%.该种岩石的成因一方面如楼上所说,其母岩含有长石,如母岩为长石伟晶岩,另一方面,由于长石易水解,因此,如果发现了长石砂岩,则可说明该...

三、成岩作用序列

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甚至同一层位不同岩性,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及成岩作用序列存在差异,下面仅介绍本区最主要的岩石类型,即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砂岩的主要成岩作用序列:

(一)泉头组灰色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成岩作用序列

通过综合,我们确定泉头组成岩序列为:粘土膜形成→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胶结→早期硅质胶结→早表生铁质胶结→埋藏压溶→次生加大→溶蚀。

(二)登娄库组浅灰色(含砾)岩屑长石砂岩成岩作用序列

松南10井1725m登娄库组成岩序列为:早期方解石胶结→溶蚀→硅质胶结。

松南18井1431m登娄库组成岩序列为:溶蚀→次生加大→溶蚀强烈→次生加大→溶蚀,同时还可以看出:硅质胶结→钙质胶结→压溶;1632m登娄库组成岩序列为:方解石胶结→重结晶→方解石交代长石→压溶→溶解。

由于压实作用在成岩早期即已开始并贯穿整个成岩作用始终,粘土包膜形成于早表生成岩环境,因此,登娄库组岩屑长石砂岩的成岩作用序列为:早表生粘土包膜→机械压实→早期方解石胶结→早期溶蚀→硅质胶结(石英、长石次生加大)→浅埋溶蚀→石英、长石次生加大→方解石交代碎屑颗粒→压溶→深埋溶蚀。

登娄库组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的成岩作用序列与岩屑长石砂岩成岩作用序列略有差别,即压溶作用早于交代作用:压溶→方解石交代长石→深埋溶蚀(方解石胶结物溶孔直径达0.026mm)。

(三)营城组浅灰色中粒岩屑长石砂岩成岩作用序列

从营城组岩石薄片可看出,其成岩序列为:硅质次生加大→溶蚀→钙质胶结→压溶→石英、长石次生加大→方解石交代长石。

通过综合,其成岩序列为:机械压实作用→石英、长石次生加大→溶蚀→钙质胶结→压溶→石英、长石次生加大→方解石交代碎屑颗粒→裂缝及充填。

四、碎屑岩中的三级命名法 和砂岩 长石 岩屑 命名的法则 有什么 不同 这两个命名法则 一直困扰着我

三级命名法是根据不同粒度组分的含量,三端元命名法是根据不同矿物成分的含量,然后再加上根据粒度组分定的岩性

五、漠河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一)盆地概况

漠河盆地位于黑龙江省的西北部,盆地北部和东北部与俄罗斯境内的上黑龙江-乌苏蒙盆地(17000km2)相连为同一盆地,总面积约38500km2,在我国境内面积为21080km2。长约300km2,宽约80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7′~125°45′,北纬52°20′~53°03′。区域构造上隶属兴-蒙地槽褶皱带额尔古纳地块中的上黑龙江中生代坳陷带,南部受德尔布干岩石圈断裂控制,为一中生代断坳型盆地,沉积地层以侏罗系为主。主要工作是在盆地西部完成1∶100000重磁测量,重磁点各7588个,控制面积13150km2;在盆地东部完成2km×1km 重磁勘探10383km2,测点5192个,在盆地中部完成CEM P 225km,二维地震214.05km和两口地质井。

(二)地层特征

漠河盆地的基底由中元古界兴华渡口群、古生界下泥盆统和中生界花岗岩等组成。盖层自下而上主要发育上侏罗统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和开库康组,下白垩统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和依力克得组,新近系中新统―上新统金山组和第四系。主要目的层为侏罗系和白垩系。

上侏罗统绣峰组 上、下部以砂砾岩、砾岩夹细砂岩为主,中部以岩屑长石砂岩、夹砂质凝灰岩及煤线。

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组 灰黄色、浅灰色、绿灰、灰黑深灰、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灰色岩屑长石、长石岩屑砂岩、砂岩、砂砾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线。

上侏罗统额木尔河组 灰黑、黑色中粗、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泥质岩,夹杂色砾岩、煤线及煤层组成。

上侏罗统开库康组 灰、黄褐、灰黑色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夹煤线。

下白垩统塔木兰沟组 紫色、灰绿色、灰黑色、块状杏仁状或气孔状玄武岩、底部为中细粒砾岩及玄武质角砾凝灰岩。

下白垩统上库力组 深红、紫、黄褐色砾岩、灰色砂岩、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及少量晶屑凝灰质砂岩,一套为凝灰岩、英质凝灰岩、少量泥灰岩及碎屑、晚期为酸性火山喷发岩。

下白垩统依列克得组 有两套岩性,一套为砾岩、含砾粗砂岩、砂岩、粉砂岩夹凝灰岩及煤层,一套为浅黄色、暗绿紫色、暗灰色杏仁状玄武岩及黑灰玄武岩。

(三)沉积特征

1.沉积相类型

漠河盆地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有冲积扇、辫状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塔木兰沟组为火山岩相。

冲积扇相主要发育于绣峰组、开库康组和上库力组;辫状河相主要发育于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扇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绣峰组和开库康组;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除塔木兰沟组和上库力组外,其余各组均发育有湖泊相。

2.沉积演化规律

漠河盆地自下而上发育的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开库康组为连续沉积的地层,各组间没有较大范围的不整合。塔木兰沟组为一套火山岩地层,与下伏开库康组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开库康组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演化旋回。绣峰组和开库康组发育的沉积相为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均由辫状河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构成。因此,漠河盆地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具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演化规律。

(四)构造特征及演化

1.重磁解释的基底深度和构造格局

(1)基底埋深和构造格局

东西部重磁资料联片解释,确定基底埋深在1000~5500m(图3-40),构造格局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西深东浅的特点。中央坳陷东西融为一体,面积扩大到12470km2;长缨―二十三站凹陷、二十一站凹陷基底埋深最大,最深可达5500m;林海凹陷、金沟凹陷的基底埋深均为6000m;恩和哈达凹陷基底埋深大于5500m;二十二站凸起、蒙克山凸起的基底埋深为分别为2500m、2000m;三十二站凸起最小基底埋深小于1000m;庆祥沟凸起基底埋深小于500m。根据盆地基底深度、基底形态、断裂发育,以及基底结构共划分出滨黑龙江隆起区、中央坳陷区、古莲河-塔河隆起区二隆一坳3个一级构造单元,并进一步划分出19个二级构造单元(图3-41)。

滨黑龙江隆起区:呈东西向展布于本区的北部,长约近260km,宽20~25km,面积约为4648km2,全区为上侏罗统绣峰组、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沉积层充填,基底埋深最大为1800m,最小为1400m,一般为1640m。

中央坳陷区:位于盆地的中央,呈近东西走向,该区大部分为原始森林覆盖,勘探程度较低,根据全盆地东西部重磁联片解释成果,中央坳陷东西融为一体,面积扩大,达12470km2。基底埋深最大为5500m,最小为1500m,一般为3000m。根据断裂发育、基底形态、深度及基底结构,可进一步划分出19个二级构造单元。坳陷西部基底较深,林海凹陷、金沟凹陷基底埋深普遍大于3000m,局部达5000m。沉积盖层以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为主。1983年黑龙江省地矿局在该区打了6个找煤钻孔,最深的453m,揭示地层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泥质岩,炭质页岩及薄层煤,以暗色为主。坳陷中东部基底相对较浅,沉积盖层以上侏罗统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为主。该区的长缨凹陷、崔头峰凸起、盘古凹陷,以前根据航磁工作解释为火山岩地区,这次通过重磁工作后证实主要是地层浅部的白垩纪火山岩(高密度、强磁性的玄武岩)。在这套火山岩之下,发育着较厚的晚侏罗世地层。

图3-40 漠河盆地基底深度图

图3-41 漠河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古莲河-塔河隆起区:位于中央坳陷区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近285km,宽15~35km,面积约为3805km2,西窄东宽,基底埋深最大为4000m,最小为1300m,根据基底埋深、基底起伏、沉积岩厚度等特征,进一步划分出绣峰凹陷、古连河蒙克山凸起两个二级构造单元。

(2)火山岩和沉积岩厚度及分布

利用磁测资料对漠河盆地火山岩和沉积岩厚度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经过反演计算得到的火成岩近似厚度,最浅处出露地表,最深2000m 左右。火山岩呈大面积北东向分布,最大厚度1800m,其他地区呈零星分布,除二十三站西部分布范围较大,厚度较大(1600m)外,其余地区的火山岩分布范围较小,厚度一般小于1000m。

漠河盆地的沉积岩厚度是将重力资料计算的基底深度减去用磁法资料反演所获得的火山岩底界埋深得到的。沉积岩在全盆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沉积凹陷内,厚度大,一般为500~5000m,总体变化趋势为中间厚南北薄,东薄西厚。

(3)盆地中部局部构造呈环带状发育

经过区域异常分离处理后的剩余局部重力异常与局部构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漠河盆地重力所反映的局部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北东东走向特征,与近东西走向的泥岩分布带完全是在两个不同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局部构造带走向与盆地西部逆掩冲断带走向相吻合,因此可以推断,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达到顶峰的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推挤作用在盆地西部形成一系列逆掩推覆体的同时,也在盆地盖层形成了一系列北东东走向局部构造带,其形成时代显然要晚于烃源岩(上侏罗统额木尔河组和二十二站组沉积时期)发育时代,从烃源岩与局部构造的配置关系来看,这一模式是比较有利的。另外需指出的是,在烃源岩最为发育的中央坳陷区及其附近的局部构造带应在勘探中重点关注。

2.CEM P解释的有利区基底深度和构造格局

(1)基底断裂

在CEM P测区范围内发现10条主要断裂,可分成3组,一组为东西向,一组为北东向,另外一组为北西向。东西向断裂4条,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各3条。F1断裂是滨黑龙江隆起与盘古河坳陷的分界断裂,具有逆断层性质。F2断裂是盘古河坳陷与古莲河隆起的边界断裂,是正断层。F3-F10是盘古河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

(2)基底特征

基底埋深以海拔零算起,埋深范围800~3000m。比2004年重力反演的同一地区基底深度(2000~5500m)浅,总体看测区为中间下凹,南北上隆,存在5个沉降中心,分别为依林凹陷、长缨凹陷、樟岭凹陷、长山凹陷和二十三站凹陷,基底深度分别为2700m、2900m、2800m、2900m。在滨黑龙江隆起区埋深为1900m,在依东凸起和依西凸起埋深为2100m和900m,兴安凸起为2000m。

(3)白垩纪火山岩分布

白垩纪火山岩自下而上包括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依列克得组,测区内绝大部分被白垩纪火山岩覆盖,最厚在依林凹陷,达1200m。

(4)主要目的层分布(额木尔河组、二十二站组、绣峰组)

在白垩纪火山岩下存在两个低阻层,分别为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其中额木尔河组电阻率最低,反演的电阻率为50~200Ω・m。火山岩下岩性以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低阻沉积厚度最大在依林凹陷内,沉积厚度为1450m,其次是在长缨凹陷、樟岭凹陷和二十三站凹陷内,沉积厚度为1300~1400m。在滨黑龙江隆起区为1000m 左右,在古莲河隆起区为700m 左右。

依据第二和第三电性层厚度变化,确定额木尔河组和二十二站组厚度。额木尔河组沉积最大厚度在依林凹陷,沉积厚度为850m,其次长缨凹陷、樟岭凹陷和二十三站凹陷内沉积厚度为650m,在隆起区沉积厚度为400~550m,一般沉积厚度550~600m。岩性以粉砂岩、泥质岩为主。二十二站组最厚的有四处,分别在长缨凹陷、依林凹陷为长山凹陷和二十三站凹陷内,厚度为750m。在隆起区兴安凸起、依东凸起厚度为550m。在滨黑龙江隆起区和古莲河隆起区沉积厚度250~500m。主要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沉积厚度变化范围为500~900m。

依据第四电性层厚度变化,确定绣峰组厚度变化。绣峰组在樟岭凹陷沉积厚度最大为900m。其次为依林凹陷、长山凹陷、长缨凹陷,为700m,测区绝大部分为600m 左右,最薄为500m。主要岩性为砂砾岩、砾岩夹细砂岩。

3.构造演化

漠河盆地以前中生代地层为基底,三叠纪时期大面积抬升剥蚀,从绣峰组沉积开始,盆地形成,并逐渐发展、消亡。依据盆地的构造特征、地层沉积充填、空间展布,以及火山岩特征,初步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坳陷、回返、裂陷和萎缩5个阶段。

(1)断陷阶段

在绣峰组沉积早期,蒙古-鄂霍茨克带海槽尚未关闭,由于受到北部西伯利亚板块的挤压,蒙古-鄂霍茨克洋壳向南俯冲,导致该区地壳发生拉张断陷,开始接受沉积,形成绣峰组下部以粗碎屑岩为主的地层。

(2)坳陷期

从绣峰组沉积中期开始,区内断陷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向坳陷转化,二十二站组沉积时期,盆地达鼎盛时期。该期盆地内接受巨厚的沉积,最大厚度超过2000m。

(3)回返期

额木尔河组沉积时期,由于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后进一步挤压造山,使蒙古-鄂霍茨克海槽封闭并形成褶皱带,导致盆地开始遭受挤压抬升回返,坳陷阶段结束;到开库康组沉积时期,在挤压环境下由于差异抬升形成的断陷。该期在盆地西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额木尔河冲断带。

(4)裂陷期

塔木兰沟组沉积时期,由于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弧后扩张,西伯利亚板块继续向南挤压,中国西南部新特提斯洋扩张产生向北推挤,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中国东部及该区地壳深部物质上涌,地壳再次发生张裂,盆内充填了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依列克得组火山岩地层。

(5)萎缩期

古近纪―新近纪时期,该区地壳整体抬升,广泛遭受剥蚀。第四纪时期,构造运动改变了中生代的地貌形态,形成了现代的地形轮廓。

通过对漠河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及应力分布的分析,初步认为漠河盆地是在前中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后期受北西―南北向挤压应力改造的前陆盆地。二十五站―漠河以西为冲断带,以东为前陆区。

(五)石油地质条件

1.烃源岩特征

漠河盆地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开库康组、上库力组均有泥岩存在,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暗色泥岩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也是主要勘探目的层。野外地质剖面观察,暗色泥岩厚度为300~450m,占其地层总厚度的18%~24%,据此推测盆地内主要坳陷额木尔河坳陷暗色泥岩厚度为200~1200m;盘古河坳陷暗色泥岩厚度为200~650m。从地表观察泥岩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出露,特别是盆地的中部地区基本被泥岩所覆盖,覆盖区占整个坳陷面积的55%以上。

有机质丰度相对较好的层位是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和上库力组,有机碳平均分别为0.64%、1.05%和0.82%,氯仿沥青“A”平均值分别为0.0325%、0.0724%和0.007%,生烃潜力S1+S2(mg/g)平均值分别为0.16mg/g、0.31mg/g和0.17mg/g。共有18块样品的有机碳含量超过1.0%,其中额木尔河组、二十二站组和上库力组分别为10块、4块和2块,各组泥岩氯仿沥青“A”和生烃潜力S1+S2值普遍较低。额木尔河组和二十二站组烃源岩样品,检测结果均为Ⅲ型有机质,Ro分布在0.4%~2.89%之间,主峰在1.8%左右,说明地表生油岩样品大部分进入了高成熟阶段,少部分正处于成熟阶段,勘探以找气为主。

2.储层特征

漠河盆地能作为储集岩的岩石类型有碎屑岩和火山岩,其中,以碎屑岩砂岩和砂砾岩为主,主要发育在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和开库康组。碎屑岩包括砂岩、砂砾岩和粉砂岩,主要发育在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和开库康组中,其次发育在上库力组中。火山岩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火山熔岩包括安山岩和玄武岩。火山碎屑岩主要发育在上库力组和依列克得组中;火山熔岩主要发育在塔木兰沟组和依列克得组中。

漠河盆地主要储层发育在绣峰组、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中,储层物性较差,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点,发育有次生孔隙,具备一定的天然气储集能力。

绣峰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0.6%,平均值为3.48%,其主峰值分布在1%~2%,主要分布范围在1%~5%之间;渗透率最大值为3.96×10-3μm2,最小值为0.03×10-3μm2,平均值为0.30×10-3μm2,其主峰值分布在(0.05~0.15)×10-3μm2,主要分布范围为(0.05~1.00)×10-3μm2。

二十二站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最大值为7.2%,最小值为0.8%,平均值为3.38%,其主峰值分布在2%~3%,主要分布范围在1%~5%之间;渗透率最大值为3.85×10-3μm2,最小值为0.01×10-3μm2,平均值为0.23×10-3μm2,其主峰值分布在(0.05~0.10)×10-3μm2,主要分布范围为(0.05~0.15)×10-3μm2之间。

额木尔河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最大值为73%,最小值为1.0%,平均值为3.01%,其主峰值分布在1%~2%,主要分布范围在1%~5%之间;渗透率最大值为2.28×10-3μm2,最小值为0.04×10-3μm2,平均值为027×10-3μm2,其主峰值分布在(0.05~0.10)×10-3μm2,主要分布范围为(0.05~0.35)×10-3μm2。

开库康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最大值为5.3%,最小值为1.6%,平均值为3.80%;渗透率最大值为9.87×10-3μm2,最小值为0.06×10-3μm2,平均值为3.34×10-3μm2。

3.盖层特征

盆地内存在两种类型的盖层。一类是二十二站组和额木尔河组发育的厚层泥岩,分布范围大,泥岩厚度大,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另一类是盆地内广泛发育的侏罗系生储油岩之上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凝灰岩,可作为局部盖层。

4.盆地资源量

通过“体积密度法”计算,全盆地的石油远景资源量可达3.8105×108t。通过用氯仿沥青“A”法计算,全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为(2.311~3.468)×108t。应用煤气发生率法(煤系泥岩产气率法)计算,全盆地天然气资源量为462.727×108m3。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